透视“师范热”:教师职业缘何“受宠”?高分人才“内卷”是喜是忧?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师范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就是对教育的态度。
是搏一搏传统名校排行榜上万众瞩目的明星院校,还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去往梦想出发的地方?
2022年高考结束后,考出690分的天津考生朱瞳睫,面临着人生路上一个“甜蜜的选择”。在天津,690分这一分数仅比北大清华投档线低十几分,足以挑战大多数传统名校。
周围人似乎比朱瞳睫更为关心她将“何去何从”,但朱瞳睫心中却早有答案。7月18日,她收到一份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名公费师范生。
尽管华中师范大学早已身居名校之列,但身边依旧有人觉得可惜:“考这么多分为啥选择去读师范?”在人们为其690分的“浪费”感到惋惜时,却不知朱瞳睫已将“教师梦”的种子早早播下。
其实,高分考生选择就读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早已不再是新闻。在一股“师范热”浪潮的涌动下,继20世纪80年代中师广受热捧之后,如今师范院校再次出现在聚光灯下,成为高考生争相追逐的“流量高地”。
“师范热”并非凭空而来,教师职业缘何忽然“受宠”?高分人才的“内卷”是好是坏?“师范热”会否一直持续?在火热的背后,仍有许多广受关注的问题亟待回答。
华中师范大学迎来2022级新同学
是圆梦还是“企稳”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有多“热”?在大众视野中,录取分数一路走高是最为直观的感受。
两年前,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布和曾经发布一组数据,2018年各地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平均是18.3%,2019年则提高到33.4%。
事实上,这一趋势近年来一直持续,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的比例明显提高。朱瞳睫告诉记者,她所在班级47人中,今年就有10人左右最终选择报考师范院校。
而在互联网上,所谓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直逼顶尖985”“师范院校高攀不起”等自媒体文章标题固然略显夸张,但现实中,高涨的分数确实让不少学子望尘莫及。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该校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文史类平均高出重点线13.3分,理工类平均高出20.1分。2022年,该校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线文科平均高出重点线76.9分,理科平均高出重点线102.6分。16年间,录取分数线的涨幅甚是惊人。
同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华东师范大学,对招生之火热同样有明显感受。华东师大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孟钟捷向记者表示,近年来该校公费师范生报考热度和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文科一直保持在高分高位。在部分省份,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亦高于普通批次。甚至不少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校内纷纷申请转为师范专业,掀起了一阵“转投热”。
“师范专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可见一斑。”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宜江说。
其实,不只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受追捧,近年来非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也居高不下,这其中不乏国内名校硕博毕业生和国外名校“海归”。当教师培养不再局限于传统师范院校,教师的入职“门槛”水涨船高,许多高层次人才入职中小学的新闻已屡见不鲜。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大批名校硕士、博士入职中小学已经逐渐成为常态。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缘何成为无数人的选择?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的解读是,“师范热”的发酵由多种因素叠加引起,有中央对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教师教育政策导向的作用,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给就业工作带来的结构性调整,也有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给就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通胀压力居高难下、国内本土疫情多点散发等内外部环境也让不少人更愿意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导致教师这一职业更受青睐。一位报考师范专业的女孩表示,她选择师范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我的选择可能是时代的缩影,是大多数人工作倾向的一种体现”。
但郑军同时表示,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职业是神圣的,在社会上受人尊重”。此外,教师岗位有编制、比较稳定,有寒暑假,教师待遇保障在各级政策的指引下日益提高,并且城乡教师需求量较大,入职相对容易。郑军特别提到,前几年国家实施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导致中小学幼儿园的扩充、办学规模的扩容,从而导致教师需求的扩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师范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就是对教育的态度。产生‘师范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教兴国、重教兴师这一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湖北师范大学教授肖锦川说。
是挑战也是机遇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广受追捧,无疑是教育之幸事。但与此同时,业内也不乏担忧之声:“师范热”究竟是“虚热”还是“真火”?会不会只是“一阵风”?
诚然,“师范热”带来了社会对师范生以及教师职业的高度关注,但因为“师范热”的产生与当前特殊时代背景相关,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当前“师范热”不乏“虚热”的成分。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龙宝新提出,当下的“师范热”其实质是“师范专业报考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师范热”。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也提醒大家理性看待“师范热”。“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多起来了是事实,但一部分考生并非对教师职业有充分认识。”顾明远向记者表示。
此外,在“师范热”的表象下,其实还存在“冷热不均”的隐忧:院校选择上追求名校轻视边远,就业愿景上侧重城市轻视乡村,专业选择上倾向大学科轻视小学科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还提出,“师范热”的背景下,教师队伍中的性别失衡问题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而这种迹象在师范院校早已凸显。
但无论如何,专家普遍认为,当下的“师范热”对师范院校无疑是一次发展的机遇。“总体而言,这股热潮的确真实反映出教师地位和待遇已然提高的真实情况,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师范生质量,对实现‘优者从教’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及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肖锦川说。
从这个意义出发,当下亟须师范院校练好“内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争相报考。
在龙宝新看来,面对机遇,师范院校应至少做好三方面准备:一是抓住优秀生源涌入师范院校的契机,大力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将先进的学科知识、前沿理论融入大学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学科素养;二是重视师德情怀教育,培养师范生的崇高教育理想信念;三是升级教师培养模式,倡导“学生中心”“学研合一”“能力本位”“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最优秀的师范生源”享有与之相配的“最优质的师范教育”。
一些师范院校早已行动起来。比如,就在“师范热”中,华东师范大学不断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
“我们要让师范生成长为教育理想信念坚定,学科专业知识出众,教育教学素养出色,能够适应并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孟钟捷说。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毕业生毕业一课后,2021届师范生吴懿蔚倩(左)和陈项澜(右)奔赴教育一线
浙江师范大学与时俱进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比如该校小学教育专业加强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平台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套新的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模式,取得了不错效果。该校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陈殿兵表示,“缩短师范专业毕业生与实际教育现场融合的时间是世界各国师范专业应当思考的问题,这不仅是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是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大问题,应该进一步得到解决”。他同时提醒师范院校要理性对待“师范热”,需要客观评估,不能盲目扩招。
伴随着“师范热”,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率先在全国出台《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广东新模式。
“经过三年聚焦问题、持续用力,广东教师教育工作已构建出新的格局,大批优秀师范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省教师供给问题。”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广东省将开展第二轮新师范建设,着力为广东基础教育培养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
从追光变成发光
从北方到南方,从天津到武汉,刚刚开启大学生活的朱瞳睫对未来职业规划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当老师首先要专业能力过硬,我想在大学期间打好知识基础、锻炼教学技能,同时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便将来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
来自宁夏的考生惠妍茹今年高考名列宁夏(文史类)第201名,她最终选择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优师计划”。根据协议,报考“优师计划”的师范生毕业后需要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中小学任教,但惠妍茹欣然于自己的选择,“我身处西部地区的一个偏僻小城市,那里的大多数孩子没有那样好的教育条件和那么多的机会,我想毕业后回去任教,为家乡教育作出一些改变”。
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优师计划招生简章
今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优师计划”师范生熊国锦是写信人之一,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很幸运可以通过‘优师计划’实现我的教师梦想,回报养育我的大山。我将在毕业后回到我的家乡——贵州黔东南,扎根基础教育,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自己的无悔青春!”熊国锦说。
像朱瞳睫、惠妍茹、熊国锦一样,想要努力从追光者变成发光者,将来为更多学生带去知识明灯的师范生,无疑是师范院校最渴望招录的考生。
而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报考师范院校,一旦踏上从教之路,他们都将肩负着一份神圣的责任与使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陈殿兵建议,在志愿填报“落子”前,师范专业报考者需要三思:我为什么要成为一名教师?我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吗?教师需要怎样的理想和目标?
对正在师范院校就读的大学生,龙宝新则建议他们,“要对自己报考师范的决定负责,要以‘成为卓越教师’为己任,以‘大先生’标准要求自己,全方位磨砺自己的专业技能,让青春年华因为奉献教育事业而绽放光彩”。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若干年前,师范专业曾一度与“农地矿油”并称“冷门专业”,但今天师范专业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营造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职业成就感和待遇,而后迎来更为持久的‘师范热’。”顾明远说。
记者观察
师范教育 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黄 浩
“师范热”是个老话题,近年来每逢高招填报志愿或中小学教师招聘时尤为受人关注。对大众而言,师范院校录取分数线激增、名校博士硕士涌入中小学任教,是他们茶余饭后热切关注的议题;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多则是对优秀人才踏入教育行业、“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多优秀的人”这一愿景的满心期待。当然,欢欣之余,也少不了有几分担忧。
当下谈论“师范热”,无疑有一些新的背景与视角。
其一,“师范热”是在全球经济动荡以及新冠疫情持续流行的背景之下出现的,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多了一分青睐。这是毕业生求职时的一种本能反应,无可厚非。
其二,“师范热”是在一系列尊师、强师、惠师文件与政策相继出台后出现的一股浪潮,它体现了积极的政策导向,吸引了大批优秀学子投身教育事业。从这个角度而言,“师范热”的产生是一种必然而非偶然。
在关注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迎来“火热期”的同时,我们也应承认,专家学者对“师范热”的忧虑不无道理。20世纪末以来,“计算机专业热”“酒店管理专业热”“金融专业热”等各种“专业热”轮流登场,几番潮起潮落,许多当初红极一时的专业在今天“归于平淡”皆是事实。我们如今追捧的“师范热”,在将来会不会同样遭此命运?所以,才会有专家频频发出“师范热”当下的“冷思考”。在我看来,这绝不是给“师范热”泼冷水,而是以建设性的态度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如何“一直热”建言,其背后仍是一颗滚烫的心。
务实的举动是,不论“师范热”因何而生,当下确是提升师范院校、发展师范专业的良机,师范院校以及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机构理应有所作为。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师范院校通过学科建设、课程改革、路径优化等措施,将在师范生培养方式与效果上取得新的突破。而这期间,窃以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其一,师范院校能否真正在“师范热”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回归初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师范院校选择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在增强实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去师范化”的弊端,导致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文件都强调“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如今,在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备受关注之时,坚守“师范大学”的初心,立足师范专业办出特色应该成为师范院校应有的担当。
其二,“师范热”的浪潮能否为乡村教育带来更多助益?乡村教师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但长期以来乡村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流动性大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可喜的是,在“师范热”的系列表征之中,考生积极报考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是其中最为显著者之一。公费师范生政策与“优师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补充了相当数量的优质教师,但总体而言,优秀乡村教师的注入仍需要更多通道。在“师范热”的推动之下,如何激发地方师范院校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为乡村培养更多优秀教师,是教育部门与师范院校需要积极研究的课题。
其三,伴随“师范热”进入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对教师职业并非都有深刻的认识,师范院校如何着力培养师范生真正崇教爱生的情怀?我们培养的教师不仅要求其拥有过人的教育智慧,而且需要其内心持续迸发教育理想和激情。所以对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涵育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持续创新师德养成教育,让师范毕业生绝不仅仅抱着“捧碗”的心态去从教。
机遇与挑战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不论如何,“师范热”的大幕已经开启,每一个从事师范教育工作或考入师范专业的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感受到了其中的温度。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加温”,让师范教育“真正热”“一直热”。我们相信:师范教育,未来可期!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黄浩
编辑 | 白衣
有事儿咨询,戳一戳中师君(微信号zgjsbhh)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010-82296739(康老师)
中小学必背古诗文345篇(2022版)
读书的力量
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差距到底在哪里?